我們先討論第一個部分。

第一個部分,我們到底都怎麼看待一個訊息,乃至於怎麼去思考一個訊息的?





路上你看到一個廣告說「根據民意調查,10%的民眾支持翻修這條馬路這句話到底可不可信?

要知道,認真來說光是「根據民意調查」這句話,你就有很多地方有必要弄清楚,根據哪一種方式的調查?就算你知道是蓋洛普民意調查...你又是否清楚那是什麼樣的調查?蓋洛普是一個機構名字還是一種方法還是一個法則?

要調查,一定是抽查而不可能是普查,所以抽查的方式是電話還是網路還是問卷?抽樣的母體是什麼對象?

這些都會忠實反應在結果上,再舉個例子,假如你想調查,政府要不要限制國民上網時數?(故意挑比較誇張的話題,好突顯我要說的)

你覺得網路調查的結果,跟電話隨機訪問的結果會一樣嗎?跟路上抓行人填問卷會一樣嗎?誰能代表全體民眾?你可能會認為都不能代表,網路調查對象一定反對居多,但是電話就難說了,而路上願意停下來填問卷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?站在火車站前或一所高中前或大學附近做調查的結果,會一樣嗎?

如果你認為這三個調查方法都不能代表全體民眾,那麼,你可能也會認為,這三種調查的結果,都不能代表真正的全體民眾意願,不可輕信。

那如果覺得這樣的調查不能代表民眾意願,剛剛那句「根據民意調查,10%的民眾支持翻修這條馬路」,又怎麼能直接相信?對吧?扯更遠一點的話,媒體上老是看到的「多少民眾支不支持xxx」,立委說「根據了解,民眾都反對或支持某某政策」之類的話,又怎麼能全盤相信?

如果是用網路調查的,網友有可能是不用出門的御宅族,立委談國家政策或者修繕馬路關他什麼事?如果是路上發問卷的,這些路人的某條路使用率可能就很高,那你覺得他們會不會比較支持把馬路修好一點?

所以說,抽樣的方式,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結果,看到這裡,各位不知是否同意呢?


所以,同理,原本那篇比較iPod的文章,他文章中的比較方式以及抽樣方法,一定會大大影響結果,那讀者諸君覺得,我們可以全盤接收他的資訊,而不做任何合理性上的思考嗎?

 

當然‧不‧可‧以!

 

誠如有的網友的質疑,原文是否可能故意不貼出巴西&紐西蘭這種iPod比台灣更貴的地方?就好像有技巧的人發表論文,很可能故意報喜不報憂,只貼好看、漂亮的數據,讓你以為他們超厲害結果超棒,但是說不定事實的真相是,要做一萬次才有一次成功。

有技巧的會計會故意用不同的比較基準以及時間點算法,算出長紅的財務曲線,讓你以為這間公司財務體系穩健;有技巧的業務會只講一半的話,讓你按照自己心中的預設立場,認為自己有賺到,但其實沒賺。


經過科學訓練的人不該被有技巧的論文騙倒,經過會計訓練的人不該被漂亮的財務曲線騙倒,經過業務訓練的人不該隨便就被說客騙倒。

我們可能都沒經過上述的訓練,但是這都指向了同一件思考原理,就是接收人家的資訊之後,你是全盤接受,抑或會自己在消化後,整理資訊、合理懷疑資訊,並思考其正確或合理性呢?

所以說,天下事務的思索原理,殊途同歸,都是一樣的。

這個部分到此先打住,還有個小題外話,有時會我們會被自己矇騙,因為我們有預期、有成見或是有立場,妨礙了心中那把尺的衡量。

拿最初舉的那篇例子。


若是蘋果果支持者,當然看到這類批評 iPod 或蘋果的文章,一定會先入為主認為這個人一定亂說話,所以他說的都不對,就算文章說的再怎麼專業強而有力,你也會說服自己拒絕相信:「台灣iPod真的就是全世界最貴」,當然也可能會因為這股不相信,硬是去找出反例就是了。

若是討厭蘋果的人,所以看到批評iPod的文章,一定會先入為主覺得他是對的,說的好耶~~!就算覺得他的引述好像不夠確切,你也會說服自己接受這篇文章。

主觀也會影響個人的思考,所以看到這裡,你不妨可以開始剖析自己看到每一個訊息時,自己的反應,有多少是主觀情緒?有多少是預設立場與喜好成見?又有多少是客觀角度?多少是客觀之後的認真消化並思考合理性?


好了,真的要打住,說到這裡,讀者諸君可能會感覺到:「哇塞,我們討論的好嚴肅,講的好像所有的人們講話都不經過大腦一般。」

 

雖然有時候與事實相去不遠,不過重點是,有必要活得那麼辛苦嗎?

進一步,我們就要跳脫這個精心跟計算的思考陷阱!!!

稍微休息一下,思索一下,請繼續看下一篇的討論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wpa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